发表时间: 2022-05-14 10:00:00
作者: 中国拍卖
来源: 中国拍卖
浏览:
范干平先生所著《干平谈拍卖》及《干平谈拍卖·续编》,以真事实例、抒真情实感、谈真知灼见,不少观点至今仍具有相当的启迪意义。他撰写的《拍卖业的“任务驱动”》一文更是振聋发聩,范干平先生在文中表示,基于拍卖行业业务涉及领域广,拍卖从业人员水平参差大,拍卖企业的工作人员要能够围绕公司面临的业务,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掌握与此相适应的知识、市场,从而去完成任务。
对于此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然而,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拍卖行业要复拍复苏、要发展进步,务必在依靠个体的“任务驱动”方面再进一步、再深一层,着力将拍卖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方可有所作为。
为何要打造学习型拍卖企业
首先,从拍卖行业的内在本质看,不学习不行。什么是拍卖?《拍卖法》规定“拍卖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的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实际上,拍卖在经济社会更是作为一种更为高效的资源分配方式、价格发现方式和反腐倡廉机制,在各式各样的拍卖标的、无数场次的拍卖活动、清脆响亮的拍卖槌响之中而被社会各界所了解、所认同。
拍卖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买卖双方、拍卖标的都是数量庞杂的、动态变化的,一旦不精准对接需求、不准确运用法律、不深入了解标的,底价成交、标的流标尚属小事,引起司法诉讼、引发社会矛盾也并不鲜见。因此,作为服务业、中间人,拍卖人履行好委托合同、组织好拍卖活动、发挥好本职作用,一定要加强学习。
其次,从拍卖行业的发展态势看,不学习不行。无论从现代拍卖业270 余年的发展历史,还是从我国大陆拍卖行业恢复30 余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学习从来都是拍卖人最鲜明的特征。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拍卖行业已不再是特种行业,拍卖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手段已非拍卖企业所独有,司法拍卖、公物拍卖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行业利润平均化的当下,拍卖人务必对标对表市场格局中、产业链条上的网络平台、产交机构、中介组织,学以致用、学以求生。
再次,从拍卖企业的自身发展看,不学习不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收入的增多、职务的提升并不会带来人才能力的必然增长。从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有的企业小富即安、有的企业兴勃亡忽、有的企业沉寂湮没、有的企业奄奄一息,究其原因,除了未能真正建立共建共享的分配机制、未能有效打破论资排辈的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管理团队因循疲玩、不思进取,错失了好的业务项目、错过了好的发展机遇。身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当下,作为服务性行业的拍卖企业,更要着力打破诞生于工业时代、运用于生产性企业的传统权力控制型企业的科层管理模式、决策思维定式。就此意义而言,用共同的愿景形成组织共识、用系统的思考强化组织能力、用持续的学习推动组织创新,并打破思维定式、增强团队合力的学习型组织就是拍卖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明智之策。
如何打造学习型拍卖企业
打造学习型企业,不是颠覆现有的科层式架构,而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提升企业团队能力的一种方式,依然需要领导重视、机制保障,以上率下、持之以恒。但更重要的是,要以适宜的学习内容、适当的学习方式,推进打造学习型企业。
第一,向书本学习。首先要学党纪国法、政策法规,知畏知止、有所作为。近日,上海拍卖行就专题学习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沪高法立[2020]1 号)《关于印发< 上海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辅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的通知》,以清醒的问题导向找差距、以过硬的作风纪律抓落实,快速落实文件政策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其次要学理论知识、时事政治,知晓大势、指导实践。读过《资本论》,就会知道行业利润平均化、社会分工专业化是大势所趋,就能在面对行业剧变时,多一些主动和从容,少一点埋怨和懊恼;读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会知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是客观真理,就能在实施管理服务时,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点主观臆断;读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会知道“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就能在决心读书学习时,多一些内心欢喜,少一点推脱借口。
再次要学习商品知识、信息技能,跟上时代、融入社会。固然,每一个行业、每一件商品,总有精通的专家,拍卖行业的从业者不可能达到如此高深的水平。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学习,成为只知道拍卖流程、只精于长袖善舞,而不知道相关知识的门外汉、旁观者、过路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拍卖从业人员要达到多么专业的水平,但至少要搭得上话、聊得起天,不被人说“绣花忱头一包草”。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拍卖从业人员,特别是80 后、90 后的从业者,至少应该掌握通用的各类办公软件,可以独立操作“两微一抖”,成为通用型的操作员。比如,上海拍卖行数位青年同志在疫情期间很快就学会并上手了VR 拍摄和上传,助力公司启用VR 线上看房,助推公司服务司法拍卖能级提升。
第二,向市场学习。拍卖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发展前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于经济社会的融合度,通俗来讲,就是拍卖企业多大程度上获得委托单位、竞买客户、合作伙伴、政府部门、相关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自己员工、企业股东的认同。这就要求拍卖企业不能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必须尊重市场、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学习并采用众所公认、行之有效的理念、方式、做法,来赢得认同、发展自己。比如,有的拍卖企业立足服务性企业定位,学习中介服务企业的通行做法,花费不菲聘请第三方匿名检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始终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又比如,有的拍卖企业立足公开性企业特点,学习现代公众企业的有效做法,花小钱办大事,携手慈善做公益,不断赢得社会声誉,始终致力提升企业品牌。再比如,有的拍卖企业立足灵活性企业风格,学习其他行业涉足拍卖的有益启迪,反其道而行之,在经营范围中增添了诸多其他事项,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始终努力增加企业效益。
第三,向历史学习。中国拍卖行业经过30 余年的发展,我们留下了不凡的足迹、取得过骄人的成绩。面对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完全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更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汲取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每一家亲历中国拍卖行业成长、发展的企业,都是靠学习而不是靠封闭、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靠创新而不是靠守旧走来的,也必将靠学习、靠团队、靠创新走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对于拍卖企业而言,同样如此。拍卖企业不学习,就是只富不贵的地主老财,就是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是走不快的扁平足,飞不动的折翅鸟,既无法安享岁月静好,也不能赢得似锦前程。
我坚信,拍卖行业的美好前景,完全取决于我们拍卖企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之中和产业链条之上的知识深度、创新广度、理论深度、实践程度。而这正取决于我们打造学习型企业的力度。
(本文作者杨国益,系国家注册拍卖师、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团支部书记、《拍卖报》主编)
《中国拍卖》2021.5总第178期